7/4/2008

第一次上課

孩子名字:SSA

 

在第一次上課之前,先讓博正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的邱主任評估過,探究真正的問題。

 

一、SSA的問題在於

1.      「烙印」不夠深刻

學習偏重短期記憶,不能將所學的轉化成長期記憶。比方剛剛學的打鼓拍子,玩過數字遊戲後,再回過頭來複習剛才的拍子就忘記了,需要花較長時間回憶,明顯可以聽出打鼓變小聲,嘴巴講出來的數字也變小聲。

 

2.      自信心不足

自信心不足,不光用嘴巴鼓勵就可以培養,必須透過訓練(過程)讓孩子有成就感。白話來說就是從做中學,讓孩子體驗達到目標、「我辦到了!」的過程。發展中心透過遊戲來培養養孩子的成就感,加強孩子的自信。關於遊戲的過程,放在第二部分敘述。

 

3.      序列認知不足

也是透過遊戲來加強認識序列。關於遊戲的過程,放在第二部分敘述。序列能力不用擔心會退步,就好像學會騎腳踏車以後就會了,往後的工作就只是多加練習而已。

 

二、遊戲內容

每種遊戲的目標不一樣,方法也不相同,分述如下:

 

1. 跳彈簧床

遊戲過程

先由老師牽小朋友跳彈簧床,一邊跳,一邊報數,

1234

2234

3234

4234

5234

6234

7234

8234

9234

234

第一次,老師大聲報數,孩子小聲報數

第二次,換老師小聲報數,孩子大聲報數

第三次,孩子單獨報數。老師不牽孩子的手,讓孩子自己跳自己報數。

目標 → 循序漸進,引導孩子完成(報數的)任務。妳可以看出,老師先當主角,然後讓孩子逐漸當主角,支配活動節奏。要建立孩子的信心前,必須建立孩子的成就感,而成就感的建立,在於循序漸進的引導活動,讓孩子從實際活動當中體驗「達成」的成就感,再給予鼓勵。光靠嘴巴說說「妳好棒」,久了孩子也知道妳是哄他的。

 

2. 丟球報菜名

遊戲過程

老師與孩子分站在走廊兩頭,現在主題是「動物」,丟球給對方時,要一邊丟球一邊報動物名稱。如此循環反覆,可以一直重複,或者重複10次後更換主題。

例如

師:老虎(丟球給學生)

生:猴子(丟球給老師)

師:青蛙(丟球給學生)

生:長頸鹿(丟球給老師)

這中間主題有更換成「交通工具」、「我最喜歡吃的食物」,報菜名的名目一定要明確,舉例而言,當孩子將交通工具概化成「車子」時,就要引導孩子作更細目的分類。

「兩輪的有哪些?」摩托車、腳踏車等。

「四輪的有哪些?」救護車、拖車、大貨車、轎車等。

相互丟球的過程裡,老師可以將球丟得稍高,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&肢體協調。

目標 → 激發孩子的聯想力,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&肢體協調。

 

3. 跳圈

遊戲過程

讓孩子站在高台上,左邊放藍圈,右邊放紅圈,要求孩子跳下時,左腳入藍圈,右腳入紅圈。待孩子習慣遊戲規則後,逐漸將右邊的紅圈往前挪、往上挪,最後挪至藍圈的左邊,換句話說,孩子在過程中必須逐次旋轉身體適應圈圈的位置。

目標 → 肢體協調

 

4. 進階版 - 跳圈打電話

遊戲過程

地上有仿電話鍵盤圈出來的號碼牌,給予一組手機號碼,比方0936719885,要求孩子跳入相應的數字打電話給老師。

目標 → 數字記憶、肢體協調、序列概念

因為號碼很長,孩子一定會記不住,所以會先在旁邊簡單引導,讓孩子記住手機號碼後再跳圈圈打電話。引導兩三次還是記不住(←挫折),孩子陷入挫折模式,老師鼓勵孩子,「只要一直練習就會漸漸記起來。」

隨即反問孩子:「如果還是記不起來怎麼辦?」

孩子默然。老師自己就要接著說:「那就再練習。」

「如果還是記不住呢?」

「就再練習一次!」

不厭其煩說個三四次,直到小孩自己會接口說「那就再練習一次」,代表孩子已經明白了。

 

5. 打鼓

遊戲過程

數拍子打不同節拍。分為奇數拍&偶數拍

1234 同擊鼓面、同擊鼓面、同擊側邊、同擊側邊(後面的3234. 5234. 7234. 9234同)

2234 右擊鼓面、左擊鼓面、右擊側邊、左擊側邊(後面的4234. 6234. 8234. 234同)

正常

節拍較複雜,老師可視學生吸收狀況減增難易度。

目標 → 培養序列能力。訓練一種才能,讓孩子回去新竹以後可以跟同學說自己會什麼,同時培養自信心。這和小阿姨昨天說的「讓孩子有一種才能」不謀而合。

 

正常的程序是1234. 2234. 3234. 4234…直到十234為止。SSA在過程中明顯遇到困難,所以老師降低難度,讓孩子打同一種節拍,但要求孩子自己要數出奇數拍,連續兩次奇數拍正確之後,換成偶數拍的拍子,循環反覆。

 

三、家長注意事項

1. 應給予幫助的時機

遊戲過程中,難免有挫折。家長應視情況給予鼓勵、等待、或忽略(靠經驗判斷)。若孩子有困難而無法解決,請給予協助。若孩子正在思考了,就不要出聲,讓孩子自己想出來。特別後面這點是 許多 老師和家長最容易忽略的:孩子正在思考時,大人給答案就是在混淆,這樣也會消滅孩子的成就感。

孩子需要幫助時,大人忽略,或甚至責罵;反之,不需要幫助時,又給予混淆,當然孩子不會喜歡大人。

 

2. 平時應給予的訓練

對於孩子平時日常生活的表達,應要求主詞、動詞、受詞、時間、地點等「關鍵字」要清楚。相對的,跟孩子說話時,最好同時給予知識性的訊息。

例一,SSA說:「阿姨,有時候那個小姨婆的很好吃。」

我會反問「什麼東西很好吃?」

「芒果。」

有時候是什麼時候?」還是陷入迷茫,於是我又加問:「是昨天還是前天?」

「昨天。」

「那妳再說一次給我聽。」

「阿姨,昨天小姨婆的芒果很好吃。」

可以延伸下去作序列(順序)訓練,比如說,「今天是74日星期五 ,那昨天去小姨婆家吃芒果是幾月幾號星期幾?」

73號星期四。」

或者要求小朋友描述日常生活用品的顏色、形狀、功能等,一方面增加小朋友的用詞,一方面增加知識。答對,請給予鼓勵。

 

根據我自己的經驗,語言清晰的孩子,邏輯能力較佳。若要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,可以從語言訓練著手。

 

3. 不定期的,遊戲達成目標之後,邱老師要求SSA自己一邊拍手一邊大聲說「沈SSA,好棒!好棒!好棒!」第一次,SSA說了,卻像完成一項任務似的,聲音小聲,掌聲也寂寥。隨著遊戲進行並連續完成數項遊戲要求之後,聲音就有精神了,掌聲也踏實了。

 

4. 今天晚上就寢之前,我問孩子明天要作什麼?(←訓練孩子自己安排行程)她竟把「去上課」排入行程,俺哭笑不得!只好跟她說「明天不上課,那是星期一才去的啦!」我想孩子應該是開始有興趣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csou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